目錄
開山闢地:香港北部都會區與深圳南山區的協同發展
香港土地資源匱乏,特區政府多年來積極開山闢地,其中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計劃備受矚目。最新公佈的方案將推動流浮山、白泥、尖鼻咀一帶的發展,這些地區被稱為“尖白流”。然而,評估該處的發展潛力,不能僅從香港的角度出發,必須深入瞭解與其僅一水之隔的深圳南山區的現狀。南山區作為深圳市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、高等教育基地、旅遊基地及西部物流基地,匯聚了機器人、人工智慧、5G、集成電路、生物醫藥、海洋經濟等新興產業。南山區的“十四五”規劃綱要提到,將加快建設新時代的“3+3”戰略示範工程,包括三大戰略工程:西麗湖國際科教城、深圳灣CBD、西麗高鐵新城,以及三大示範工程:深圳灣文化走廊、蛇口國際海洋城及南山創新大道。更重要的是,國家重點發展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,正正隸屬於南山,吸引了招商局國際、恆生、滙控、港交所等企業落户前海,設立分公司或合資公司。僅2023年上半年,南山的GDP已達4222.91億元人民幣,佔全深圳市比重逾四分之一。透過引進人才落户生活補貼及實習補貼項目等,南山區成功凝聚了大量創科人才,甚至被稱為“中國矽谷”,截至2020年已錄得常住人口179萬,吸引力之大可見一斑。
特區政府計劃於“尖白流”一帶發展數碼科技建設產業,將流浮山打造成數碼新海岸,預留“港深西部鐵路”流浮山站15公頃用地興建規模跟數碼港相若的商業創科園區,加上住屋、休憩配套,以及於前海站加設新口岸,實行一地兩檢,便利兩地互通往來,打破“尖白流”與深圳南山的隔膜。又一個數碼建設難免讓社會產生疑問,事實上數字經濟發展一日千里,科學園、數碼港、新田科技城各有定位。只要建設達到合理規模,數碼經濟產業不需聚集亦可產生協同效應,即使布點分散於香港各處,亦可有效創造機遇,帶來一定成果。正所謂“近水樓台先得月”,“尖白流”的發展規劃,必須一併考慮南山、前海的需要,善用地利之便,合雙方之長。香港固然有國際金融中心的金漆招牌,自帶光環,對人才而言有吸引力,高端人才大可居於對岸,在港辦公、生活及消費,但如何善用兩地互通正補的優勢,真正吸引人才到“尖白流”工作發展,便要務必走得更前。南山雖為極具吸引力的落腳點,但發展較人工化,缺乏人與大自然的連結,世界之窗、歡樂谷、海上世界全為人工設施。高端人才,尤其是創科行業,對工作與生活空間的要求,總要點閒適氣氛。香港亦有不少人,雖在市區上班,卻寧願花長一點的出行時間,居於愉景灣、赤柱;無他,全因想遠離都市煩囂,在講求效率的大城市感受慢活。
深圳南山區與香港“尖白流”發展對比
項目 | 深圳南山區 | 香港“尖白流” |
---|---|---|
主要產業 | 高新技術、高等教育、旅遊、物流 | 數碼科技、創科園區 |
戰略工程 | 西麗湖國際科教城、深圳灣CBD、西麗高鐵新城 | 數碼新海岸、商業創科園區 |
示範工程 | 深圳灣文化走廊、蛇口國際海洋城、南山創新大道 | 住屋、休憩配套、新口岸 |
GDP(2023上半年) | 4222.91億元人民幣 | 未公佈 |
常住人口 | 179萬 | 未公佈 |
人才政策 | 落户生活補貼、實習補貼 | 未公佈 |
發展策略與挑戰
策略 | 深圳南山區 | 香港“尖白流” |
---|---|---|
人才吸引 | 通過補貼項目吸引創科人才 | 透過一地兩檢便利兩地互通 |
產業定位 | 新興產業匯聚 | 數碼科技建設 |
生活環境 | 人工化設施為主 | 追求閒適氣氛 |
未來展望
展望 | 深圳南山區 | 香港“尖白流” |
---|---|---|
協同效應 | 與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協同發展 | 與南山區互通互補 |
挑戰 | 缺乏人與大自然的連結 | 如何吸引高端人才到“尖白流”工作發展 |
開山闢地:從歷史到現代的變遷
開山闢地,自古以來便是人類與自然搏鬥的象徵。無論是為了生存還是發展,人們總是不斷地挑戰自然,試圖在荒野中開闢出一片新天地。這種精神不僅體現在古代,更在現代社會中持續發酵。
古代開山闢地的歷史
在古代,開山闢地往往是為了農業發展或避難。例如,遂川縣的桃源梯田便是明末客家人為逃避戰亂,在大山中開山闢地所建。他們不與本地原住民爭田爭地,而是選擇在偏遠的山區自力更生,創造出一片片梯田,種植糧食,維持生計。
現代開山闢地的挑戰
隨著科技的進步,現代社會的開山闢地已不再僅僅是為了農業。更多的時候,它是為了城市擴張或基礎設施建設。然而,這種行為也帶來了許多環境問題。例如,南橫公路在莫拉克颱風後的崩塌,便是對人類過度開發的一種警示。人們開始反思,是否應該繼續強硬地開山闢地,還是應該尋找與自然共存的方式。
時期 | 目的 | 挑戰 |
---|---|---|
古代 | 農業、避難 | 自然環境、人力 |
現代 | 城市擴張、基建 | 環境破壞、反思 |
開山闢地的未來
面對未來的挑戰,開山闢地的方式需要更加謹慎。我們不僅要考慮經濟發展,還要兼顧環境保護。或許,未來的開山闢地將不再是對自然的征服,而是與自然的和諧共處。這需要我們不斷探索新的技術和方法,以實現可持續發展。
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,開山闢地始終是人類發展的重要一環。它不僅改變了自然環境,也塑造了人類的文明。然而,如何在發展與保護之間找到平衡,將是我們未來需要持續思考的問題。
何人最早在中國歷史中開山闢地?
何人最早在中國歷史中開山闢地?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探討的焦點。根據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説,開天闢地的始祖是盤古。相傳盤古在混沌中醒來,用巨斧劈開天地,從而創造了世界。雖然這是一個神話故事,但它反映了古人對天地起源的想象和解釋。
在歷史記載中,夏朝的禹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治水英雄,他通過開山闢地,疏導洪水,為人類創造了宜居的環境。禹的治水事蹟被記載在《尚書》和《史記》中,成為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篇章。
以下是一些與開山闢地相關的歷史人物和事蹟:
人物 | 事蹟 | 文獻記載 |
---|---|---|
盤古 | 開天闢地 | 《三五曆記》 |
禹 | 治水,開山闢地 | 《尚書》、《史記》 |
秦始皇 | 修建長城,開闢道路 | 《史記》 |
李冰 | 修建都江堰,開闢水利工程 | 《華陽國志》 |
這些人物和事蹟不僅展示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氣,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。無論是神話中的盤古,還是歷史上的禹,他們都為中國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。
何時是開山闢地的最佳時機?
在進行大型工程如開山闢地時,選擇合適的時機至關重要。何時是開山闢地的最佳時機?這不僅關乎天氣條件,還涉及地質穩定性、生態影響等多方面因素。以下表格列舉了一些關鍵因素及其最佳時機:
因素 | 最佳時機 | 原因 |
---|---|---|
天氣條件 | 乾燥季節 | 減少雨水對工程的幹擾,避免土壤鬆動 |
地質穩定性 | 地震活動較少時期 | 降低地質災害風險,確保工程安全 |
生態影響 | 非繁殖季節 | 減少對動植物生態的幹擾,保護生物多樣性 |
人力資源 | 非農忙季節 | 確保有足夠的勞動力投入工程 |
經濟成本 | 原材料價格較低時期 | 降低工程成本,提高經濟效益 |
此外,還需考慮當地法規和社區意見。例如,某些地區可能對大型工程有嚴格的環保要求,需在規劃階段進行詳細的環境影響評估。與當地社區的溝通也至關重要,以確保工程能夠順利進行並獲得支持。
在選擇開山闢地的時機時,還應考慮到工程的長期影響。例如,某些地區可能在特定季節有較高的風速或濕度,這可能對工程的質量和進度產生影響。因此,進行詳細的前期調查和規劃是確保工程成功的關鍵。
何事促使古人開始開山闢地?
何事促使古人開始開山闢地?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從多個角度探討。古人開山闢地的原因,主要與生存需求、社會發展和自然環境變化息息相關。以下從幾個方面分析古人開山闢地的動機。
原因 | 描述 |
---|---|
生存需求 | 古人為了尋找食物和資源,需要開墾土地種植農作物,並開闢山林以獲取木材、草藥等生活必需品。 |
社會發展 | 隨著人口增長,古人需要更多土地來建造房屋、村落和城市,因此開山闢地成為必然選擇。 |
自然環境變化 | 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迫使古人遷徙,並在新的環境中開墾土地以適應生存。 |
技術進步 | 工具的改良和技術的提升,使古人能夠更有效地開墾山地,進一步推動了開山闢地的進程。 |
在古代,農業是社會的基礎,而開山闢地則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步驟。古人通過開墾土地,種植糧食,解決了基本的温飽問題。同時,開山闢地也促進了交通的發展,古人通過開闢山路,連接不同地區,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。
此外,古人開山闢地也與宗教信仰和風水觀念有關。許多古代文明認為山脈具有神聖的力量,因此開山闢地不僅是為了生存,也是為了滿足精神需求。例如,中國古代的風水學認為,山脈的走向和形狀會影響居住環境的吉凶,因此古人會根據風水理論選擇開墾的地點。
總的來説,古人開山闢地是一個複雜的過程,涉及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。無論是為了生存、社會發展,還是滿足精神需求,開山闢地都成為了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